一场被锡金搅黄的大战,中国一封信让印度连夜调兵
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想过,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那个叫锡金的小地方,竟然能左右一场几十万大军参与的国战走向。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了戏剧性。
话说1965年9月16号,一封措辞极其严厉的信函被送到了印度驻华使馆。信里头的要求简单粗暴:限你们三天之内,把建在中锡边界上的那些工事全给我拆了,不然出了啥事儿,后果你们自己兜着。这封信,就是咱们中国递过去的。当时印度正跟巴基斯坦打得脑浆子都快出来了,北京这一下,不亚于在印度背后捅了一刀,让新德里瞬间就炸了锅。
要弄明白这封信的分量,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倒。从根子上说,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兄弟,自从分家那天起,就没消停过。1947年之后,第一次印巴战争让巴基斯坦吃了大亏,心里头那个憋屈。为了找回场子,也为了保命,巴基斯坦开始满世界拉帮结派。
那个年头,地球上就两个大佬,美苏。苏联当时正跟印度打得火热,眉来眼去的,压根瞧不上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只能去找美国。老美一开始也爱答不理,可摊开地图一琢磨,眼睛就亮了。巴基斯坦这地方,位置太绝了,简直就是个战略棋眼。往北能顶着苏联,往南能看着印度,往东还能瞅着中国。这买卖划算!
于是乎,美国的大腿就这么让巴基斯坦给抱上了。从1954年开始,什么《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还有那个“巴格达条约组织”,巴基斯坦是见群就加,把自己跟西方阵营死死捆在了一起。白花花的银子和先进的美式装备,像流水一样送到了巴基斯坦军中。光是军事援助,十年里就拿了15亿美元。作为交换,美国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建了个监听站,专门偷窥苏联中亚地区的一举一动。
巴基斯坦这边抱上了大腿,印度那边心里自然不爽。你找美国,那我就找苏联。美印关系急转直下,苏印关系迅速升温。不过话说回来,美国人也精明,他们也没想把印度彻底推到苏联怀里。毕竟印度块头大,在印度洋说话有分量,还搞了个“不结盟运动”当头头。所以美国一边武装巴基斯坦,一边还对印度抛媚眼,玩得一手漂亮的平衡术。
两边都在磨刀霍霍,就等一个擦枪走火的机会。谁能想到,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竟然是一片鸟不拉屎的盐碱地,叫库奇兰恩沼泽。
这地方一到雨季就汪洋一片,平时也是寸草不生。两国一直没把边界划清楚。1965年4月,印度军队突然动手,把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给端了。巴基斯坦当时还挺懵,搞不懂印度为啥对这片破地儿这么上心。直到有消息说这底下可能埋着石油,巴基斯坦才恍然大悟。
吃了亏的巴基斯坦决定还以颜色。他们搞了个“沙漠之鹰”行动,靠着手里的美式坦克,一个冲锋就把印军给打了回去。印军伤亡惨重,眼瞅着雨季又要来了,后路都可能被淹,只好灰溜溜地后撤了三十公里。英国人赶紧出来和稀泥,双方暂时停火。
这场小规模的胜利,让巴基斯坦一下子就飘了,觉得印度军队简直不堪一击。这种迷之自信,很大程度上还源于三年前的一场战争。
1962年,咱们的解放军只用了一个月,就把号称“世界第三”的印军打得满地找牙,差点就打到了新德里。这场惨败,让印度国父尼赫鲁两年后郁郁而终,也让巴基斯坦看清了印度的虚实。再加上那几年,克什米尔地区因为圣物失窃闹得沸沸扬扬,印度政坛又因为尼赫鲁去世陷入混乱,巴基斯坦觉得,收复整个克什米尔的天赐良机,来了!
于是,巴基斯坦先是派了大量便衣武装人员,渗透到印控克什米尔,发动了一场名为“直布罗陀行动”的骚乱,想在当地搞个大新闻。印度军队的强力镇压,正好给了巴基斯坦出兵的借口。
1965年8月,巴基斯坦发动了代号“大满贯”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克什米尔的战略重镇阿克赫努尔。只要拿下这里,就能切断印军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补给线,把驻扎在那里的印军包了饺子。
战争初期,巴基斯坦凭借着性能优越的美制F-86和F-104战斗机,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权。地面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拿下了昌布。可就在他们兵临阿克赫努尔城下时,却被早有准备的印军给挡住了。战局一下子僵持住了,这可把巴基斯坦高层给急坏了,他们压根就没准备打持久战的预案。
被偷袭的印度这回是真火了。刚被中国教训完,你巴基斯坦也敢来捋虎须?盛怒之下的印度总理夏斯特里,拍板下了一个狠招:你打我的克什米IR,我就打你的本土!一招“围魏救赵”,直扑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
9月初,印度三个师的兵力不宣而战,像一把尖刀插向拉合尔。守卫拉合尔的巴军仓促应战,防线一小时就被捅穿。拉合尔城危在旦夕,前面只剩下一条叫亚克尔的运河可以当屏障。
关键时刻,巴基斯坦紧急调动坦克部队增援,总算在运河边上稳住了阵脚。缓过神来的巴基斯坦有样学样,也在印度境内搞了个反击,一度占领了印度的边境重镇克赫姆·卡兰。
结果印度人更狠,他们直接炸开了附近的河堤,引来滔天洪水。巴基斯坦的坦克部队一下子就陷进了泥潭里动弹不得,成了活靶子。印军趁机稳固防线,两边又陷入了僵局。
整个战争期间,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一个叫查温达的地方。这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对决。巴基斯坦集结了200多辆坦克,对阵印度400多辆坦克。虽然数量上吃亏,但巴基斯坦空军实在是给力。他们的飞行员驾驶着美制战机,配合当时先进的“响尾蛇”导弹,把印度空军打得抬不起头。
失去了制空权的印度坦克部队,在巴基斯坦空地一体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血战,双方损失了上百架飞机和几百辆坦克,伤亡近万人。查温达地区后来被称作“印度坦克的坟场”,印军的装甲部队几乎被打残,再也无力发动进攻。
仗打到这个份上,巴基斯坦也快撑不住了。他们突然发现,炮弹快打光了!这就得说到美国人了。
战争一爆发,美国为了不让印度彻底倒向苏联,宣布对印巴双方实行武器禁运。这招釜底抽薪,玩得是真溜。印度的武器是万国造,苏联货占大头,美国的禁运对他影响有限。可巴基斯坦就不一样了,军队从上到下都是美式装备,这一禁运,等于直接掐断了巴基斯坦的命脉。
没办法,巴基斯坦只能紧急从伊朗、土耳其这些盟友那里高价买弹药。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给巴基斯坦续上命的,是我们中国。
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陷入僵局后,就向咱们发出了求救信号。从我们的战略角度看,一个稳定强大的印度出现在西部边境,绝不是什么好事。扶持巴基斯坦牵制印度,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于是,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59式坦克、歼-6战斗机,通过刚刚打通的喀喇昆仑走廊,源源不断地秘密运往巴基斯坦前线。
光给东西还不够,我们还得给印度上点眼药。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搞起了实弹演习,然后就递交了那封要求印度拆除工事的最后通牒。
这一下可把印度给吓坏了。1962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他们真怕中国会从北边打过来,跟巴基斯坦来个南北夹击。印度急忙把准备投入印巴战场的第17山地师紧急调往锡金方向,这极大地减轻了巴基斯坦的正面压力。
美国的态度也因为中国的介入发生了转变。朝鲜战争的阴影还在,他们可不想再跟中国军队碰一次。于是,华盛顿也开始强烈要求双方停火。
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精疲力尽的印巴双方接受了停火。苏联人这时跳出来当和事佬,把两国领导人请到了塔什干。1966年1月,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同意将军队撤回到战前的位置。有意思的是,就在宣言签署后的几个小时,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了塔什干。
这场战争,双方打生打死,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巴基斯坦算是彻底看清了,美国这个老大靠不住,关键时刻真能卖了你。从那以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开始全面倒向中国,“巴铁”这个词,就是从那个时候叫响的。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都是这段历史的延续。
而印度,被自己瞧不起的巴基斯坦打了个灰头土脸,心里那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战后,印度的军费开支暴涨,也开始痛定思痛,下决心搞武器国产化。这些都为几年后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埋下了伏笔。
说到底,这场战争不过是冷战大棋盘上的一场局部冲突,两个南亚大国都成了棋子。他们流的血,消耗的国力,最终只是改变了地缘政治的格局,却没能解决任何根本问题。唯一的赢家,或许就是那个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更加牢固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吧。
配资杠杆分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