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人才辈出,想要在众多英才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进入仕途的道路尤为艰难曲折。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一位诗人极为不幸,连续参加科举考试十次,却始终未能中榜,而这漫长的考试历程竟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放在现代,也少有人能坚持如此长时间不断参加考试。尽管如此,这位诗人却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他的诗句中甚至有一句流传千古,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津津乐道的名句。那么,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究竟是谁呢?
他既不是诗名远扬的李白,也不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而是一位晚唐时期的诗人,名叫罗隐。
展开剩余87%罗隐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担任过县令,为罗隐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然而,他的相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较为丑陋,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志向。
自幼聪慧过人,罗隐在乡里便因才学卓越而声名鹊起。年少时便能出口成章,创作的诗作令人惊叹不已。
他备受乡邻尊崇,与家族中另外两位才子合称“三罗”,从小便立志通过科举途径走上仕途,实现人生理想。
然而,罗隐的仕途之路却充满坎坷,他十次应考,却屡屡失利,耗费了整整三十年。
罗隐的才学无疑是出类拔萃的,连当时的宰相郑畋与李蔚都极为赏识他的才华。可是,他的考卷中充满了尖锐的批判,写的内容与当时考试要求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相去甚远。
他敢于抨击社会的黑暗现象,这种犀利的文字让主考官极为反感,最终导致他屡次被刷下。
封建社会讲究谦逊和礼仪,罗隐的才华虽佳,但态度却过于狂傲,自认为无人能及,却未曾察觉还有许多同样出色的人存在。
这份自负让他的文章显得尖刻难听,激起了官场上下的排斥心理,直接影响了他的考场表现。
还有一次,罗隐考试那年恰逢大旱,朝廷下令举行求雨法事。罗隐直言进谏,认为洪涝、干旱乃自然之象,不应寄希望于迷信仪式。
他建议皇帝应真心祈祷,百姓见君主用心,虽遭灾难亦会感恩怀念。且他直言先朝皇上和大臣都未能解决此难题,更何况那些无名法师。
这番直言不讳带有讽刺意味,最终未被采纳,皇帝依旧坚持旧例。
由此可见,罗隐未能中榜,既因其犀利批判的文笔,也因其触及权贵利益而遭排挤。
罗隐正直刚烈,难以适应官场中的权谋与圆滑。即使未来能入仕途,也难免坎坷。
然而,他并未因屡遭打击而气馁,始终相信会有伯乐赏识他的才华。果然,后来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人。
这位伯乐便是吴越的统治者钱镠,钱镠欣赏罗隐的直率与坦诚,不喜欢拐弯抹角的做派。
罗隐遂成为钱镠的得力助手,他的才华得以施展,协助钱镠将吴越治理得日益繁荣。
后来朱温听闻罗隐名声,也赐予他右谏议大夫的官职,然而罗隐婉拒了此官位,并劝钱镠讨伐后梁,剿灭朱温。
罗隐对钱镠说:“您乃唐朝臣子,北伐乃情理之举,即便失败,也能保住江南地盘,怎可向北方称臣,甘受屈辱?”
钱镠本以为罗隐因科举失意对朝廷怀恨在心,可能会推翻唐朝政权,实则不然。
罗隐胸怀宽广,重视民族大义,尽管饱受挫折,仍不忘忠诚,绝不卖国求荣。
因这份忠诚与气节,钱镠对罗隐更加信赖。虽未采纳北伐建议,但对他的敬重与信任不断加深。
罗隐从不为名利所动,坚守国家利益,与朱温这样的权臣划清界限,几乎将一生心血奉献给吴越。
可见,罗隐才华横溢,他多次落榜不仅因文笔批判犀利,也与他相貌平凡有关。
多年未中榜的罗隐内心难免郁闷,常借酒消愁,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诗作,既讽刺当时社会,又揭露社会黑暗。
当时宰相郑畋十分欣赏罗隐才华,其女儿也爱读罗隐诗作,心想这样一位才子必是英俊少年。
有一次罗隐拜访郑畋,女儿躲在屏风后想一睹其容,未料一见却打破了她心中偶像的形象。
罗隐相貌平凡,远非她心中俊朗的诗人,从此她便不再读罗隐的诗作。
经历多次考试失利后,罗隐心态逐渐平和,写下了名作《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两句道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人生苦短,应当及时享受当下,不必为尚未发生的忧愁烦恼。
这句话放到当代,恰似年轻人追求洒脱自由、及时行乐的生活哲学。
尽管罗隐仕途坎坷,考试屡次失利,相貌平凡,但他才华出众,选择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正是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境,才能更好地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而不是为未来未发生的忧愁所累。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杠杆分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