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人谈资本
著作权登记号: 黔作登字-2025-A-01681369
牛津人谈资本一(序~树根效应)
目录
王老师的交易书
交易漫谈——圣雄甘地的认知
交易的第一大特性——交易是反本能的
初阶
橡皮筏效应
树根效应
潜艇效应
黑客效应
势节效应
闭环效应
中阶
望远镜、三棱镜和放大镜效应
冲刺效应、复利误区和修水管模式
巨轮策略
葫芦策略
交易漫谈——换频道思维
筛子效应
交易漫谈——分析和交易的不同
跟风效应
比例效应
急诊效应
共振效应
高阶
简化假设误区
价值误区
阴阳效应
河神效应
骰子效应
驴子效应
交易漫谈——怎么学投资
交易漫谈——大资金的操盘方法
交易漫谈——普通股民怎么提高自己
交易漫谈——关于指数型ETF基金
交易漫谈——司马懿、法国和交易
简单介绍期货和期权
交易漫谈——闲话杠杆
第一部分结语:交易漫谈——快乐投资,快乐交易
跋
序
很多人不愿意看投融资方面的书,就是因为它们太枯燥太复杂。我们的目的是实际应用,而不是学术研究,所以本书不求大而全,只求通俗易懂而且实用,用一个个故事来介绍交易理念。
在本书中笔者把自己将近20年在股票、债券、大宗商品方面的交易认知和交易方法分享出来,通过这些方法笔者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在第十八届全国期货(期权)实盘交易大赛中获得了能源化工组第4名的成绩(约15万人参赛),在首届“随身行”全国期货交易巅峰赛中获得了最高第6名的成绩。“张总学交易”通过张总拜师学艺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大家读起来更轻松。另外,其中部分内容在“牛津人谈资本”公众号上免费公开,而且我会在主流社交媒体的“牛津人谈资本”账号中更新文章和视频,希望能对广大交易者有所帮助。
投资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不只是为了赚钱。写这本书是希望读者们通过实现财富自由而最终能够回馈社会、孝敬父母、享受人生。笔者在通过交易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在国内外做了一些公益,此外环游世界三年,去了100多个国家和南北极。这说明做投资并不意味着要从早到晚盯着一堆数据,过着没有假期甚至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只要提高认知并且找对方法,完全可以快乐投资,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的投资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富豪,但通过投资实现一点点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之后就能更好的回馈社会,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也是我们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一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一些观点是有偏差的,但所写的一定是我的真实想法。写作这本书前后花了我十多年的时间,因为随着我投资经验的积累,投资理念也不断成熟和迭代,所以好几次把之前写的内容全部推倒重写。此外,我前后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在全世界各个著名景点前面跳了一段舞做成合集,在主流社交媒体的“牛津人谈资本”账号下就能看到。舞蹈动作特别简单,但是积累了很多年,我希望这种匠人式的创作方法能在这个充满快餐视频的时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投资也是一样,真正的原理非常简单,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执行。
衷心祝愿读者们投资顺利,人生幸福。
张总学交易
张总以前是一家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公司的创始人,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整个行业都没了生意,张总的公司自然也关门了。就在张总闲在家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几个炒股的朋友却发了财。原来,在疫情爆发之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再加上社会上很多资金无处可去,就都进入了股市,结果2021年沪深300指数翻了一倍,张总那几个朋友的资产在这波大牛市中翻了好几倍。
张总以前只拿小钱玩过几次股票,因为他知道炒股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复杂专业的学问,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股民亏钱了。张总之前一直忙着自己公司的事,没时间学习股票知识,而现在闲在家里也没事,就想好好补补股票这门课。
张总思来想去,决定先找个好老师。经过他的几位朋友推荐,他联系上了一位炒股高手王老师,这个人以前在名校商学院读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头部证券公司,后来又在全国交易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做投资经理之后业绩也一直非常优秀。这样名校+大厂+好业绩的背景让张总很佩服,他一直就想找一个这样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实操经验丰富的老师。
因为是一对一授课,所以上课地点就在王老师家里,张总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因为不像在学校上课或者在公司开会那么拘束。
进了家门,王老师给张总倒了一杯茶,寒暄了几句之后问道:“你为什么想通过找老师这种方法学炒股?外面各种教炒股的书很多啊。”
张总说:“我一直都觉得,找个好老师不只事半功倍,甚至能决定成败。我在学打球、练健身的时候也会找个好教练,因为如果一开始动作就错了,后面只会越练越错,越努力错的越厉害,甚至还会受伤。小事都是这样,更何况炒股这么重要的投资大事了。学费总是要交的,不交给老师,就交给市场。”
王老师笑着点点头,心想:虽然小张年纪不大,但是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是做好交易最重要的素质,而且这种素质不是别人能教会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好交易,就是因为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总是在想办法解决一些次要问题,而解决了次要问题之后又会有更多的次要问题出现,这样就永远在外围打转,永远不能直击核心。
张总接着说:“其实我每年都会拿出一段时间学习、充电,之前我还读了一个商学院的EMBA。我的公司还开着的时候,每年都会请几位老师给员工做培训。我一直相信,投资于头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这次能拜您这样的专家做老师,我真觉得挺幸运的。”
王老师摆了摆手:“客气了,市场才是咱们的老师,咱们在市场面前都是小学生,只不过我比你早几年入学,是个高年级学生罢了。
刚才你说‘公司还开着的时候’,现在关了吗?”王老师问。
“是啊,”张总叹了口气,“全球疫情,全世界都这样,没办法。”
“其实即使没有疫情,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也开始学习投资了。
人们都说做投资压力大,但其实不做投资压力也不小。
如果你想要在一线城市定居买房,只是靠上班挣工资的话,连首付都付不起。在房价上涨的那些年,工资上涨的速度还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零头。十年前想着好好工作,攒十年钱就能买房了,结果十年后发现房价翻倍了,还得再干十年。如果家庭条件还不错,可能父母帮着付个首付,那后面几十年就要一直还房贷。外地的年轻人如果想要靠自己在一线城市买房扎根,就剩下两种方法,要么去创业或者做副业,要么做一些投资。
即使不买房,年轻人的压力也不小,因为人总有互相比较的心理。他们发现自己的朋友、同学们在朋友圈里发着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的照片;老婆要求婚礼要办的体面,蜜月要度的浪漫;孩子要上好学校,之后孩子结婚也要买房。这些压力都是巨大的。
我知道说这些你心里可能会不舒服,但这些就是事实。人要面对事实,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事实,回避问题。假装看不见,最后该面对的问题还是要面对。
假忘不解真愁。
我们研究投资,就是因为投资已经不只是追求巨大财富和成功的手段,而是现在人们想要过上相对舒适体面的生活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张总点了点头,感觉自己没有选错老师,他就是希望找一个这样能直言不讳,说大实话的老师。
“除此之外,学投资要趁早。趁着年轻时钱还少,能赚钱的时间还多,把在投资中早晚会踩的坑先踩一踩,才不会在未来亏大钱,掉深坑。这就是很多投资理论和风险控制体系倾向于年龄越大,投资越要偏稳的原因。
我以前写过一本小书,你可以先拿回去读一读。”王老师接着说,“这本书能帮助你提升对交易这件事本身的认知,里面的内容不是只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市场或者品种,而是对于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数字货币等都适用。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真金白银换来的。
我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模型。为什么经济学家要建立这些模型呢?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复杂,每个问题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把里面的规律总结出来,理解了这些规律之后,再用它们去解决现实世界中千变万化的经济问题。交易也是一样,金融市场中的具体现象太复杂,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能提供一些思维方法,理解了这些思维方法之后,再用它们去解决千变万化的市场中的具体交易问题。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前6章是初阶,中间的9章是中阶,最后6章是高阶。循序渐进。”
“好的,”张总说,“我回去认真研究。”
王老师的交易书
交易最重要的是提升认知
在三维世界里,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会在二维的地面上留下一个移动的影子。如果只看到这个影子,认知停留在二维层面,那么无论用什么分析方法也永远无法理解影子为什么会这么移动。只有认识到三维世界中存在的那只鸟,才能真正理解这种移动背后的原因。换句话说,只有提升认知才能看到更高维度的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突破。
本书主要谈交易认知和思维方法,不介绍任何具体的交易技术和分析指标,因为讲这些的书太多了,再多一本毫无意义。如果读者对哪种具体的交易技术感兴趣,可以在市面上找一本介绍这种技术的经典书籍学习。除此之外,本书不引入任何数学公式和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引入任何k线图,因为大多数人一看到这些就头疼,而偏偏很多交易书籍又充满了这些内容。我希望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对普通读者更友好。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既不属于基本面,也不属于技术面,而是研究怎么提升对于交易这件事情本身的认知,而这往往是被大部分交易书籍忽视的。只去研究具体方法而不提升交易认知,是舍本逐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都知道在交易中往往是七负二平一胜,而放在长期来看,能够稳定盈利的交易者远远低于10%,这就证明市场上大多数人的交易认知是错误的,而越是错误的东西反而流传的越广。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假设大部分人的交易认知是对的,那就应该是大部分人赚钱,小部分人赔钱,而事实显然正好相反。
实际上,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成功,一定要有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想法和不一样的做法。我们假设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与周围人相同,那么他一定只能获得平均回报,而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后面我会从交易认知开始介绍,其中有些想法可能是片面的,但一定是我在这些年的投资中认真思考而形成的真实想法,希望能让读者开卷有益。
认知就是力量
罗素提出过一个“农场主理论”,后来被刘慈欣和塔勒布引用过,塔勒布的版本是这样:一只火鸡从出生开始被农夫饲养。第一天它吃的饱饱的,睡醒之后第二天农夫仍然喂养它,第10天是这样,第100天也是这样,第1000天还是这样,所以火鸡认为未来就会永远这样持续下去,然而第1001天是感恩节,养胖的火鸡成了感恩节餐桌上的一道菜。
这说明,第一,仅仅用数据积累得到的归纳结论是不可靠的,而经验的积累也并不代表一个人认知的提升。事实上,经验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就会误以为未来的情况和过去一样,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二,认知决定命运。火鸡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被吃,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认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继续,而农夫从一开始就知道火鸡未来是感恩节餐桌上的一道菜,这就是认知层次上的差距造成的降维打击。
从某种意义上讲,认知就是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很多没怎么读过书的人能建功立业甚至改写历史的原因,他们虽然没学过什么书本知识,但是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别人。
佛家讲开悟,道家讲得道,科学的说法是知识上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其实说的都是认知水平的一次巨大提升。说回到交易上,很多交易高手都说过交易水平的提升就像脑子里有一个点,当这个点通了之后,交易水平马上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交易中赚不到钱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交易中赚不到钱是因为分析能力不够,所以把精力都放在学习基本面或者技术面的各种分析方法上,但实际上他们最需要提升的是对交易这件事本身的认知。基本面的分析能力和交易能不能赚到钱并不是正相关的。假设它们是正相关的,那行业研究员和证券分析师们早就自己去做交易赚大钱了。技术面的分析能力也是一样,即使是发明那几种主流技术分析方法的鼻祖最后没有赚到巨额财富。所以不能只想着提升分析能力,而不提升交易认知,小学而大遗。
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交易中赚不到钱是因为不够勤奋,不够努力。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投资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绝不是仅仅靠勤奋和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在交易中,高手们会说一句话:交易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具体方法,而是把事情想明白。“把事情想明白”其实说的就是提升交易认知。事实上,任何一种交易方法都可以使用,而且都有人用它赚过大钱,不然这种方法根本就不会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勤奋不重要。勤奋是基础,连这个基础都没有就不要说其它的了,但除了勤奋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交易的利润不是给辛勤努力的劳务费,而是给高度的认知、完善的交易策略和严格执行的纪律的奖金。
盈利和亏损之间其实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提升交易认知就可以捅破它。虽然它很薄,但是如果没捅破,无论怎么想象,无论别人怎么解释,都不可能知道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捅破了,一切就瞬间变得清晰而简单。
提升交易认知的方法
那么怎么提升交易认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没有固定方法。后面在《怎么学投资》一章中我会谈到一些,包括读思行三步,还包括一些其它方法,这里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两点:
第一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辈子只能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具体到投资当中,就是不要被普遍的想法和市场的情绪过度影响,或者迷信专家、权威的话。没有人能带着你赚钱,除了你自己。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付出,别人凭什么带着你赚钱?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经常会掉陷阱。
我们在资本市场中永远会听到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不然资本市场交易中就不会有买卖的对手方了。即使这些观点是某位专家、权威所说,也一定要加以分辨再为我所用,完全不听或者照单全收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事实上,拥有冷静分析、客观判断的能力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第二就是要有常识和基本逻辑。
其实很多事情一点都不复杂,只要能独立思考,再用常识和基本逻辑去分析,不要被感觉、情绪和别人的言论干扰,大多数人的认知都能有所提升。不要学了很多东西,到最后知识有了,常识没了。
举个实际的例子,某个农产品连续几年种植亏损,农民没有了种植积极性。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农产品行业分析师写的报告里说,虽然全国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但每亩单产大幅提高,所以预计全年产量基本保持不变。
当时我看完就觉得挺可笑的。我们来想这样一个基本逻辑:为什么种植面积会下降?因为亏钱,农民不想种了。既然亏钱,农民就会想:连着亏了几年了,没准儿今年还是亏,除草施肥还得花钱,倒不如把这些钱省一点。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花钱去做田间管理,亩产怎么可能大幅提高?结果到了收获季节,果然种植面积和亩产都大幅下降,全年产量锐减,价格走了一波大牛市。所以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用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去独立思考,就能有正确的认知。
交易漫谈——圣雄甘地的认知
西方有句谚语:一头狮子胜过一百只绵羊。
一个认知水平高的人可以胜过大量认知水平比他低的人,这类似于《三体》中所说的降维打击。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圣雄甘地之所以能赶走英国殖民者,是因为他的认知水平远高于英国殖民者的整体认知水平。
甘地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躺平摆烂。他认识到富人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他们最大的财富是穷人。只要有大量的穷人,就可以一直从他们身上抽血,让自己越来越富有。如果穷人把自己的价值归零,富人的价值自然也就归零了。所以甘地提倡自己纺纱、织布,种地给自己吃,自己自足,抵制英货,让英国殖民者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我们大老远跑到印度这穷地方干嘛,支教啊?”
教人打仗多难,还会让英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有了借口;教人躺平多容易,一点技术门槛都没有。
就这样甘地带领印度人民以极少流血牺牲的代价赶走了英国殖民者。
小结
1. 只有提升认知才能在交易上有所突破,而市场上大多数人的交易认知是错误的。
2. 认知就是力量,甚至认知可以决定命运。经验的积累并不代表一个人认知的提升。
3. 交易水平的提升就像脑子里有一个点,当这个点通了之后,交易水平马上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4. 交易中赚不到钱不一定是因为分析能力不够,或者不够勤奋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提升对交易这件事本身的认知。
5. 交易的利润不是给辛勤努力的劳务费,而是给高度的认知、完善的交易策略和严格执行的纪律的奖金。
6. 提升交易认知的方法,第一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是要有常识和基本逻辑。
交易的第一大特性——交易是反本能的
有个人买了一条鱼,每天给它喂食换水,回到家要先去看鱼,他说这鱼跟他投缘,越看越喜欢。有一天鱼死了,他非常伤心,决定要把鱼火葬,再把它的骨灰撒进大海,让它回到母亲的怀抱。
谁知道这鱼越烤越香,后来他就买了两瓶啤酒……
我们每个人都是受本能控制的动物,本能的力量要远远胜过大脑。
在圣经故事里,人从创世的时候就被本能控制着。夏娃贪吃,亚当耳根子软,两个人都好奇心强,所以他们被逐出伊甸,来到人间。
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也不是野兽。我们身上都有善良理智的人性,也有贪婪冲动的兽性,谁也不会比谁好多少,同时谁也不会比谁坏多少。我们每天的行为都被本能驱使着,在交易中也一样。
在股市上永远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大多数人遵循人的本能去行动,所以大多数人赔钱;少数人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甚至逆本能行动,所以他们能赚钱。甚至可以说,顺应本能的操作大多数是错的,这些本能包括:赚了点小钱就截断盈利早早离场,不愿认赔止损,过度寻找确定性,想买在最低价卖在最高价,贪小便宜买“便宜”的股票,喜欢随心所欲不爱遵守规则,懒惰不爱研究,图省事所以止损点、入场点喜欢设在整数的位置等等。
就拿后悔,这个人的本能情绪来说,他始终贯穿着交易。赚钱了,后悔仓位太轻;亏钱了,后悔仓位太重;做实盘亏钱了,后悔没先做模拟盘;做模拟盘赚钱了,后悔没做实盘。这些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什么不对,但对交易盈利只有负面作用。
很多时候,问问自己我的本能想干什么,然后别干;再看看交易规则让我干什么,严格执行。
当想要听从本能而破坏交易规则时,可以想象市场是一位老板,我们都在为他打工。这位老板很严厉,只有严格遵守他的规定才能赚钱,不遵守就要罚钱。交易时间是工作时间,在工作时间里就要遵守公司规定。等赚了钱,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再随心所欲,想干什么都行。
在交易中对抗人类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交易认知
人很难取得超过他认知范围的成功。换句话说,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所以努力提高认知是毕生的功课。当一个人的认知达到了一定水平,就不需要外力约束自己,强迫自己,思想会自然的把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地方。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为认知达到了这个层次。
当交易中各种反本能的情况出现时,靠强迫自己,用各种方法约束自己,在长期来看都极难实现,因为人是不可能在让自己感到痛苦的自律行为中坚持太久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认知,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交易规则,然后让思想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引导到正确的交易行为上,而不是把这些规则当做一种束缚。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打个比方,谁都知道怎么减肥——少吃多动,但大多数人都减肥失败,因为这是和本能对抗的事情,人最难做到的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体检时突然检查出了高血脂、心脏病,大多数人都能减肥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有了新的认知。这种认知告诉他,如果再不减肥,自己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这种认知就引导他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上了正轨。同样的道理,谁都知道戒烟难,但是如果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大多数人都能戒烟成功,这就是新的认知让他做到了以前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小结
1. 大多数人遵循人的本能去行动,所以赔钱;少数人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甚至逆本能行动,所以能赚钱。
2. 顺应本能的操作大多数是错的。
3. 当交易中各种反本能的情况出现时,靠强迫自己,用各种方法约束自己,在长期来看都极难实现。人最难做到的就是知行合一。
4. 在交易中对抗人类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交易认知。
初阶
橡皮筏效应
在尼罗河上有全世界唯一的五级漂流,级别越高,难度和危险程度越大。当地人说,这段河水里无论设备多么精良,船体多么坚固的铁船、木船都没法走,但是小橡皮筏却可以,因为它结构简单而且弹性好,不但撞上礁石没事,实在遇到水流太急的地方还能背着橡皮筏在岸上走一段绕过去。
交易也是一样,方法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适应力越强。我们的目的是过河,而不是研究船,船太多了,一辈子都研究不完的,而很多人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复杂的船,最后河没过去,倒成了个船匠。
在能安全过河的前提下,船越简单越好。越复杂越容易坏,坏了还不好修。橡皮筏要是破了个洞拉上岸拿万能胶粘一下就行,潜艇要是破了个洞怎么办?粘一下?
复杂的东西往往是过度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结果。人类是地球上最复杂高级的动物,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陆地上99%的地方,无论是冻土、沙漠还是雨林、海岛,如果没有工具的话基本上没几个人能生存下来,所以《荒野求生》这样的电视节目才有这么高的收视率。然而,在冰层底下和高温高压的环境里却能找到同样的细菌。它们能在不同的极端环境下生存繁衍,就是因为它们足够简单,所以适应力极强。
在股票市场中也是这样,在某一个市场环境下表现很好的复杂策略在另外一种市场环境下反而亏损严重,所以你会看到市场上常会有一些复杂的,甚至运用了最新科技的交易方法出现,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率,但是过一段时间又迅速消失,这就是因为它们过度适应了当前的市场环境。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越复杂的就越高级、越正确。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分析模型里有一大堆数学公式,或者有复杂的分析指标,但是用这些模型去预测和交易却经常失败。
越复杂,离本质越远;越复杂,错的越离谱。
中国有句古话:大道至简;西方也有类似的话:Less is more.
简单的才是普遍适用的大道,复杂的往往只适用于某一个点,而且越复杂越局限,环境稍微一变就不适用了。
每当我看到用一堆数学模型、AI算法做出来的交易系统,最后收益率还是一塌糊涂时,就想起小学班主任的一句话:
差生文具多。
高级的交易认知加上简单的交易方法,要远远好过初级的交易认知加上复杂的交易方法。
有时最重要的真理被人们忽视,就是因为它们太简单了,简单到让人怀疑: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不可能吧。比如低价买入好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比如不选股,只买指数型ETF基金。这些看起来简单粗糙的方法,最终都被证明是跨越时间、跨越市场的最有效的投资方法。
大巧若拙。
小结
1. 方法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适应力越强。复杂的方法一旦出了问题反而不好修正。
2. 复杂的交易策略往往过度适应了某种市场环境,而在另一种市场环境中就会损失惨重。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越复杂的就越高级、越正确。
4. 大道至简。简单的才是普遍适用的大道,复杂的往往只适用于某一个点,而且越复杂越局限,环境稍微一变就不适用了。
5. 大巧若拙。有些看起来简单粗糙的方法,最终都被证明是跨越时间、跨越市场的最有效的投资方法。
树根效应
如果你到黄山旅游,一定会去看黄山第一奇景——迎客松。迎客松不是从地表的土里长出来的,而是从山上的青狮石中破石而出。“黄山四绝”中的第一“绝”就是奇松,这些松树都是从看起来完全不能长出树的石缝里生长出来的,让人称奇。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奇松之所以能从石缝里生长出来,是因为它们在地面下有一个几倍于地面上能看到的部分的根系。有的地方一些看起来孤零零的、完全独立的树,在地面下其实是由极为复杂的根系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的,有些甚至绵延几百米长。正是因为这样,这些松树才能从看起来完全不可能长出树的石头缝里,“莫名其妙”的生长出来,甚至屹立千年不倒。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股票市场也是这样,我们可能觉得有些股票的价格非常不合理,但实际上是因为在地面下有一个巨大的根系在支撑着这个看似不合理的价格。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在地面上的一小部分,而看不到的是在地面下更大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问题:既然我们看到的市场数据别人也都能看到,那为什么这么不合理的价格还能够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是这个合理的原因在地下,我们看不到而已。甚至一些看起来孤立的、零散的、毫不相关的不合理的现象,其实是由地面下更加巨大的、盘根错节的、互相关联的原因支撑起来的。
股民最喜欢寻找价格低估或者高估的股票,可是很多人最后亏损就是因为忽视了树根效应,也就是为什么价格会在这个不合理的过低或者过高的位置存在?那个地面下的,支撑着这种价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未来这种原因是会更强还是更弱?
还有很多人认为价格会向历史平均值回归,然后根据这个去做交易,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价格会比历史平均值偏离了那么多?一定有一个在地面下的更加巨大的原因支撑着现在的价格,甚至这个原因会让价格继续偏离更多。如果忽视这个原因,就很容易亏损。
很多交易方法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想找市场的漏洞,占市场的便宜。事实上,以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信息渠道和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找到市场的漏洞。怎么会有那种只有我们看到了,别人都没看到的好事?根据树根效应,很有可能是里面有巨大的风险而我们没发现,还有可能是能占上几次便宜,结果某一次大亏,全都给市场还回去。
把市场当做朋友。市场是用来尊重,用来伴随他成长的,而不是用来找漏洞、占便宜的。
鹏能翱翔九天,是因为风的支撑;鲲能遨游四海,是因为水的托举。在空气中,我们看不到风,在水里,我们看不到水,但是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而且风的升力远大于鹏,水的浮力远大于鲲,所以鲲鹏才能在看似无物中运动。
树根效应的一种应用方法
理解了树根效应,就知道基本面、消息面等不一定非要正向使用,有时反向使用效果更好。比如整个市场都在下跌的时候就是筛选好股票的时候。假设全市场都在跌,只有某些股票在涨,说明它们后面有一股很强的力量在支撑,至于这种力量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像我们看到石缝里长出一棵树,就知道下面一定有一个更大的树根在支撑着它,至于树根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的还是弯的,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为即使下了很大工夫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可能是错的,要不然怎么是“地面下的原因”呢?在这上面花费时间精力意义不大。
再比如一家公司爆出了很差的业绩或者其它负面消息,但是股价竟然没跌,这就说明有更强大的力量把股价维持在现在的水平,那么根据树根效应,当向下的压力解除后,原来那股向上的力量就有可能推动股价上涨。
疾风知劲草。
怎么应对突发消息
最后再来说说怎么应对突发消息。在股票市场中经常会出现突发消息,这时比较好的做法不是直接跟进去,而是拿它来验证买卖双方哪边的力量在起主导作用。
《论语》中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市场消息就是“言”,市场价格就是“行”。只在嘴上嚷嚷,没有实际行动,说明不想做这件事。出了消息之后,价格没有按消息指明的方向运动,说明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在反向推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价格就有可能跟着力量更强的这一方走。
从听了就信到听了再看,是一种成熟。
小结
1. 有些股票的价格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但实际上是因为在地面下有一个巨大的根系在支撑着这个看似不合理的价格。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在地面上的一小部分,而看不到的是在地面下更大的部分。
2. 不要试图占市场的便宜,找市场的漏洞。根据树根效应,很有可能是有巨大的风险而我们没发现,还有可能是能占上几次便宜,结果某一次大亏,全都给市场还回去。
3. 有时全市场都在跌,只有某些股票在涨,有时一家公司爆出了很差的业绩或者其它的负面消息,但是股价竟然没跌,这就说明在反方向有更强大的力量。
4. 出现突发消息后,比较好的做法不是直接跟进去,而是拿它来验证买卖双方哪边的力量在起主导作用,然后加入力量更强的一方。
本文为邢大地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本文刊登于公众号“牛津人谈资本邢大地”,可在公众号获得更多文章、视频及作者原声朗读全文音频等福利。完整版纸质书将于2026年上市。在全网的百科中搜索本书,了解更多信息。本书征集流量平台合作推广发行。
配资杠杆分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